
#Prototype
#使用者介面設計
#需求探索
Velodash 飛騎:社群功能
提供線上揪騎、規劃路線、建立活動的單車社群 APP
專案期間
2個月
擔任角色
產品設計師
負責項目
功能流程規劃、設計完稿、工程交付

專案概覽
01 團隊目標
在核心功能都建備完整後,我們團隊想找到使用者停留在產品上的動機以及找到能夠介入的點,著手設計社群相關功能。
03 專案挑戰
經過需求探索後,我們發現車友是一群高度社群化的族群,在著手開始社群功能開發時,必須設計出應證設計假設的功能,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。
02 角色與產出
在這個專案中,我和產品經理和3位工程師密切合作。負責 UX 和 UI 設計流程及產出,從定義問題到交付最終視覺設計成果給工程師。
04 專案成果與影響
MAU成長率提高近25%,也收到許多車友的正面回饋。季節變化、或是大型知名活動的時程也會影響成效,而社群功能的成效還需要長期觀察與發酵才更有參考性。
專案背景
Velodash 飛騎是一款單車團騎APP,致力為車友打造更安全、便捷的騎乘體驗。提供線上揪團約騎、車友位置查看、活動及路線規劃、路段分析的服務,目前平台的月活躍人數(MAU)約為一萬人,此產品也有響應式網頁版本。
擔任角色
專案期間為兩個月,主要負責執行的項目有需求探索、排序優先級、介面迭代、版本測試及上線。在開發流程中,擔任產品設計也參與行銷宣傳的事務。
我們團隊一共有 1 位行銷專員、1 位業務、1 位產品經理,3 位工程師一起合作此專案。
目錄
● 01 需求探索 ⭐️
問卷調查、使用者訪談、易用性測試
● 02 需求收斂
確認產品現狀問題
重點設計項目分享,設計思考與脈絡
內部測試、騎乘測試
使用者成長、產品穩定度、使用者回饋
● 06 那些專案外推動的事 ⭐️
確認產品現狀問題
我們想解決什麼問題?
2021/2產品重新上線後,核心功能已建備完整,也得到許多車友的好評回饋,而此時我們發現平台上車友約騎活動多集中在傍晚及假日,使用者們活躍於產品的時間也多集中於此時段,特別是在有團騎活動或是大型賽事時更加顯著。也就是說在活動或賽事中有認識的車友參與,可能與使用產品的動機有關。
因此我們想了解在沒有團騎活動或大型賽事的狀況下:
❝ 還有那些因素會讓使用者自發性的想開啟APP呢?❞
❝ 除此之外,產品是否有一些可以介入的點呢?❞
需求探索
依據以上目標,我們展開許多探索:
●實際參與車友團騎
因為產品從線上帶到線下的騎乘活動,為了對這整個過程有更完整的了解,我們也會參與直接與車友互動交流。


參加每周固定團騎的南港夜騎團,除了觀察使用情境與流程,也能實際與車友交流,得到很不錯的相關回饋。
●觀察車友社群:FB 社團
為了深度了解車友的社群,挑選了較有代表性的單車社團,從線上的互動來觀察車友彼此間的
車友們常在社團中討論單車相關議題、揪團約騎、天氣、路線或活動,車友之間的交流不分車齡,也都很熱情友善的給予意見。




加入單車相關社團,觀察車友間的互動。



在社團中發現車友們樂於分享自己參加活動的心得和照片、揪人約騎、有趣或推薦的單車路線,貼文底下的互動也都非常友善,常常會有針對相關話題的討論、交流。
●觀察車友社群:Line 群組
群組則是由一群固定班底車友所發展出來的社群,在團騎前後交流天氣、團騎後也會分享當天紀錄的照片影片,就連日常瑣事也會與其他車友分享。




無論是約騎前判斷是否成行、發起邀約、甚至閒聊都很習慣在群組進行,也習慣於團騎後在群組共享當日照片。
需求收斂
有了以上的收穫以後,我們接著開始討論從產品現有功能出發,找到可以切入的面向,Velodash 是車友間做為規劃活動/路線以及約騎的工具,因此我們認為也許能夠將產品結合社群功能,從社群面下手進行設計與開發,加深使用者使用動機與頻率,藉此提升使用者活躍數(MAU)。
對於社群功能,我們也觀察到產品目前有幾個主要問題:
●活動後的交流無法延續
活動頁面中的對話與資訊為一次性,具有時效性且無法延續累積,若為固定一起參與活動的使用者,得在其他平台建立社群進行後續交流。團騎後的活動紀錄、影音分享,需使用其他平台,例如:Line 群組
●無法分享影音
團騎後的活動紀錄、影音分享,需使用其他平台,例如:Line 群組
●使用者間的連結度不夠
使用者與產品的連結度不夠,使用產品的動機多來自認識的人推薦,或熟識的車友參與活動。




樂於在任何時候
分享討論交流

我們觀察到:❝ 車友是一個高度社群化的族群 ❞
車友之間經由線上
串連到線下活動
習慣一起揪騎後
成為固定團騎班底
根據以上的觀察我們觀察到:
流程設計
我們與團隊進行了很多討論,並對流程設計進行了迭代,使流程更精簡更符合每個人的期望。讓團隊可以直觀的看到每個元件和視覺元素在頁面上如何呈現,這也讓我有機會思考資訊層級關係,並以更結構化的方式呈現內容和功能。

設計迭代與成果
再與團隊討論出社群功能可以改良的方向和時程後,我們開始著手設計解決辦法,主要分享以下三大重點功能:
\全新的群組功能/
揪騎、交流、不需一個一個約,立即成團!
經過以上的釐清後,我們了解延續車友在團騎後的交流非常重要,因此我們決定這麼做:
📍多人群組聊天
原本的聊天室只能一對一聊天,我們新增了群組功能,車友可以立即邀請朋友創建群組。已有團騎固定夥伴即可直接在群組中討論團騎大小事,使用者可以自由編輯群組名稱、圖片、以及編輯成員。

📍群組連結
車友會認識產品大部分為由朋友推薦,因此除了群組功能,我們加上了群組邀請連結,加入群組不只能透過成員邀請,也能夠使用連結方式,雙向的邀請其它使用者,甚至是尚未成為產品使用者的車友一鍵加入群組,透過簡單的步驟即可成員群組的一員,避免繁雜的流程。

\聊天室功能升級/
站內分享路線活動、影音交流不受限!
📍新增影音分享功能
習慣在騎乘後分享影音的車友,不須移駕到其它社群平台,從團騎的事前邀約、討論到活動後的照片影片都可以在Velodash一口氣搞定!除了群組可以延續交流對話,影音也可以下載及查看,依序時間排序,所有照片及影片一覽無遺。

📍分享活動至聊天室
我們將原本的活動分享介面空間不變的狀況,優化了設計增加了站內分享單車活動/路線的功能,邀約更加方便直覺,並且可以多一次多選分享給多位使用者。


\新增「你可能認識的人」/
找到可能認識的車友,開始你的團騎體驗!
對新的使用者來說,若平台上有熟識的車友會是強烈的使用動機,因此我們在探索頁上加上「你可能認識的人區域」,並透過有價值的參數推薦與使用者有關連的其他車友,增加社群連結。

📍使用者之間的關係
為了增加使用者之間的連結,我們整理了以下參數,並依照價值高低排序,依序顯示在使用者的副標題。
從之前的研究我們發現「使用者使用產品的動機與使用者之間的連結」有關,因此運用依些參數串起使用者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,我們將「是否為Facebook好友」作為參考價值最高的參數,在參與團騎前,若能找到同時為Facebook好友的車友,將會大大增加使用動機。
-
Facebook好友(需綁定)
-
曾一同參與活動
-
追蹤對象的共同追蹤者
-
追蹤你的車友
-
距離遠近
-
活躍用戶
我們以將有關連的難易度作為排序(如上),依序優先顯示在你可能認識的人區域的使用者副標題上。並加上一條件,除了Facebook好友外,每次刷新頁面都能夠隨機看見不同的車友,讓使用者更能找到與其它使用者之間的連結。

上線前的品質控管
由於此功能應用於車友間的 互動,為了確定上線後的穩定度,我們也再上線前安排了一系列測試。
● 建立測試腳本模擬實測
在測試版本中,將每一流程都模擬進行一次,在上線前高頻率的迭代來快速修正,以確保正式上線狀況。
● 約騎大使實際測試
我們請了兩位車友協助,實際使用測試版本進行測試,並協助觀察使用者的實際使用情形,回報使用狀況。

新版本上線後的MAU成長曲線,圖中視窗為新版本上線日期。
除此之外,我們也從使用者身上聽到許多良好的反饋,表示新功能可以促進互動,認識更多單車愛好者,這些回饋更讓我們肯定這次的新功能有確實的提升使用者間的關係。
整體來說,使用者在頁面停留得更久、探索了更多路線與活動、認識更多車友、最終常常與車友參與團騎。
這些回饋也證明了使用者在產品上有更高的黏著度,也更享受在Velodash上的團騎體驗。
